太极内功有多“内” 初学太极拳如何快速入门的详细步骤( 二 )


如何修炼内劲 , 各派似乎有不同的方法 。 总结其共同点 , 不外乎神意气力 , 也可以说修身、练气、调心、用神 , 也就是我在《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内劲》[2] 一文中所讲的 , 身体、呼吸、气势、意念的高度协调统一 , 也就是调身、调息、调心、调神 。 这样看 , 太极拳内劲没有什么神秘性 。
调身 , 就是修炼身法 , 要求身体各部分高度协调统一 , 如螺栓螺母的公差与配合 , 如一台机器内各部件之间的有机的配合 , 尤如新汽车之磨合期 。 练到这一步 , 是整体内劲的基础 。 然而遗憾的 , 现在许多教育人们学内劲的书或者老师在教拳引导学生浑身松净 , 松指、松腕、松肘、松肩、松背、松腰、松胯、松腿、松膝、松踝 。 许多学生皓首穷经地去追求 , 许多年过去却落得浑身是“病” , 即这个协调没练好 。 因为汽车磨合是要机器整体运行中进行的 , 不是把哪个部件拆下来去磨 。
接下来是调息 。 调息就是调整呼吸 , 调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 。 在太极拳运动中人们常说是深呼吸 , 是腹式呼吸 , 是随着伸缩发放进行的呼吸 。 然而遗憾的是 , 如果不进行特别的说明 , 这种练法也会误导人 。 实际上呼吸只要注意到和运动协调起来就可以了 , 刻意地练呼吸反而脱离了内劲的本质 。 比如一本古代的内劲关于呼吸是这样教人们练功的:
“每日清晨 , 或坐或立 , 闭目钳口 , 细调呼吸 , 一出一入经鼻孔 , 而少时气定 , 遂吸气一口 , 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 , 自涌泉穴升至会阴 , 分向两肋 , 自两肋升于前胸 , 由前胸升于脑后 , 渐升入泥丸百会穴 。 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 , 自鼻至喉 , 喉至脊背 , 脊背透至前心 , 前心沉至丹田 , 丹田气足 , 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 , 上升泥丸 , 周而复始 , 如环无端 , 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。 ”
如何正确地修炼内劲 , 少走弯路?
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, 只要把握住几个层次的练习就可以做到了 。
第一层次:身体的协调 。 《内劲经》讲格式 , 太极讲身法 。 太极的讲法更简单一些:提顶吊裆、含胸拔背、坐腕坚指、松肩沉肘 。 服从这样的规矩 , 就把一个平时身法散乱的人体“固定”起来了 。 并且要保持在运动时的协调:人在运动时保持身法整体 , 不要散乱 。
第二层次:呼吸之气与身体运动时的协调:呼吸会影响到身体运动的方向 , 通过练习使这种呼吸的运动与整个身体的运动相协调 。
第三层次:神意气力的协调 。 意气君来骨肉臣 , 神意气引领形体的运动 。 但这几个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。 首先是有意 , 比如对方来攻击 , 首先是自己的眼睛看到 , 大脑作出反映 , 想到如何应对 , 这是意为先 。 其次是神与气的同时协调运动 。 神 , 表现为气势、生气 。 气 , 呼吸之气 。 气的运动带动协调的身体的运动 , 产生人体肢体运动的轨迹、形状 。 这三个层次 , 均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 , 而不仅仅是过去在科学技术不发过情况下的懵懵懂懂 , 有时言简意赅 , 有时又重复啰嗦的表述 。
所以 , 太极内劲不在血管之内 , 而在于身体整体的协调 , 在于气的运行与身体的协调 , 意与身体和气的协调 , 总之一句话 , 在于神意气与身体的高度的协调 。 我将这些过程小结为几句话:以意领气 , 以意贯神 , 以气催形 , 以形生力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