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拳静心慢练是活桩 太极拳气达四梢练功法( 二 )


(三)双手向上坐腕推掌:仍取站式 , 两手置于身体两侧自然下垂 , 腋下空出二指 , 手心向内(贴在腿侧) , 然后两手向胸前上提 , 十指相对 , 似抱一个篮球状向上慢慢托起 。 托到平肩时 , 翻腕为仰掌托起 , 十指朝后 , 掌心向上 , 舒指坐腕 , 缓慢上托 , 手心逐渐向上微凸 。 同时两脚的十趾上翘 , 脚心向下微凸 。 两手托到极点时 , 略停数秒钟 。 然后以两手中指指尖领两手转腕翻掌 , 使手心朝下向两侧划弧自然放下 , 在放的过程中任其十指自然颤抖 。 这时特别强调的是脊柱中正 , 身体在动作过程中不得前倾后仰(否则会阻碍内气运行) 。 重复练16次(半年后可增至32次) 。 两掌上托和放下时须速度均匀 , 呼吸自然 。 向上托掌时慢慢抬头 , 目注双掌 , 放下双手后 , 再恢复向前平视 。
(四)太极开合式(收功):原式站立 , 双手轮流作上下阴阳手变换 , 向上不过鼻 , 向下不过脐 。 当手心向下时 , 略向丹田方向汇聚手心外气 。 当左手升、右手降时 , 则左脚虚、右脚实;反之亦然 。 在运动中两手心微凸与两脚心微凸亦应交替进行(即左侧掌心微凸对应右侧脚心微凸) 。 阴阳手变换左右各作8次 。 收功后闭目站立片刻(约30秒) , 意归丹田(实则是气归丹田) 。

本功法只介绍上述四式 , 但熟练后 , 可将此原理应用并贯穿在太极拳中 。 这样一来 , 练的就不是普通的太极拳 , 而是气功了 。 本功只要勤学苦练 , 三年之后对于练拳、用拳及强身祛病延年必有显效 。
练功时间:一般以每日“生炁之时”(即予、午、卯、酉四个时辰为佳;因条件所限 , 早晚各练一次也是可以的) 。

以意行气、内外合一、心息相依、神气合一、呼吸沉长、气沉丹田、柔顺沉着、完整一气 。 所以 , 练拳宜慢不宜快 。 能慢尽管慢 。

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 , 须慢慢领起 , 缓缓运行 , 默默停止 。 形似孱孱流水 , 又似和风日丽 , 柔顺和缓 , 沉着兼备 。 每一势均要慢 , 没一式亦要慢 。 开展时要慢 , 沉合时亦要慢 。 一起一落要慢 , 一屈一伸要慢 。 慢能思上下是否相随 , 慢能知内外是否合一 , 慢能求神气不断 , 慢而能周身一家 。 “无须留心转关处 , 转关之处最奥妙 , 此处不留心 , 消息终迷茫” 。 慢者皆在心意 , 四肢百骸皆棁从 。 心意慢行 , 四肢缓随 。 意在神 , 而不在气 , 在气则滞 , 气滞而形散 , 此是关键 。
而又宜静 , 不宜急 。 能静就能慢 , 不能静就不慢 。 平心静气 , 静心慢练 。
随着外形动做的和缓转移 , 引动内气 , 于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 。 使意气相合 , 使神形合一 , 顺其自然之势 , 听其自然之运 , 得其自然之机 , 合其自然之道 , 渐入物我两忘之境 。 只有中气存于中 , 虚灵含于内 , 方现一片太极原象 。
慢练出真功 , 活桩有奇效 。 慢练就是活桩 。 来自活桩 。
任何拳术都注意桩功的练习 。 桩功既是筑基本功 , 又是通向成功之途 。 任何拳都有一套相应的 , 行之有效的桩功练法 。 站桩是立桩功 , 慢练是活桩功 。 有无极桩 , 也有太极桩 。 太极桩就是活桩功 。 除了有一套活桩功的练法外 , 慢练也是活桩功 。 太极十三式既八门五步 , 根据太极易变之理 , 八卦由五行而生 , 八门手法即八门劲须以五行五步为基础 。
所以慢练活桩即桩步稳固 , 沉重如山 , 而又虚实灵换 , 五行自如 , 则八门手法更具有威力 。
慢练时意念由内而外地慢慢向周身各部集散 。 使外形动作渐渐与心意相合 。 则内劲缓缓地向意之所向目标流注 , 使气血周流全身 , 疏通经络 , 久久练习即可达到一触即动的化引进击的内劲 。 快触则快转 , 慢触则慢随 , 急缓我皆应 。

推荐阅读